新闻中心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新闻中心 > 振动测试传感器在轨交安全监测中的实践
振动测试传感器在轨交安全监测中的实践
更新时间:2025-09-17   点击次数:17次
  振动测试传感器在轨交安全监测中通过实时数据采集、多维度参数分析、无线传输与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,有效实现列车与轨道结构的健康评估、故障预警及施工安全控制,已成为保障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核心工具。以下从应用场景、技术实现、实践案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:
  一、核心应用场景
  1.列车状态监测
  -振动参数分析:通过安装于转向架、轴箱等关键部位的加速度传感器,实时采集列车运行时的振动频率、幅值、相位等数据。例如,森瑟科技374A-0.25地震脉动传感器可捕捉超低频振动信号,识别车轮踏面损伤、轴箱轴承故障等早期征兆。
  -故障预警:基于振动频谱分析,提前发现牵引电机、齿轮箱等部件的磨损或裂纹。某地铁检修段采用无线振动传感器后,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40%,非计划停运时间减少25%。
  2.轨道结构健康评估
  -动态测振:在轨道板、道床等位置布设三向加速度传感器,监测列车通过时的振动冲击。通过分析振动能量分布,评估轨道弹性垫层老化、扣件松动等问题。例如,苏州地铁2号线采用无线振动监测系统后,轨道维护周期延长30%。
  -环境振动影响:结合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》,对沿线建筑、桥梁进行振动等级评估,防止长期振动导致结构疲劳损伤。
  3.施工安全控制
  -隧道掘进监测:在盾构机刀盘、管片接缝处安装振动传感器,实时反馈掘进参数与地层响应的匹配性。某城市地铁12号线施工期间,通过振动监测及时调整掘进速度,避免因振动超标导致地表沉降。
  -爆破作业管控:在邻近既有线的爆破施工中,利用高灵敏度振动传感器(如量程±50g、采样频率1000Hz)监测冲击波峰值,确保振动速度(PPV)控制在安全阈值内。
 

 

  二、振动测试传感器关键技术实现
  1.传感器选型与布局
  -类型选择:根据监测需求选用位移传感器(低频结构振动)、速度传感器(中频机械振动)或加速度传感器(高频冲击振动)。例如,地铁车辆转向架监测优先采用压电型加速度传感器,其频响范围0.5-5000Hz可覆盖列车运行全频段。
  -布局优化:采用网格化布点策略,在隧道壁面、轨道扣件、站台结构等关键位置密集部署传感器,形成立体监测网络。某高铁线路实践表明,合理布点可使故障定位精度提升至90%以上。
  2.无线传输与边缘计算
  -低功耗设计:采用LoRa或NB-IoT无线模块,结合振动唤醒技术(如VB31传感器阈值可设为0.1g),使传感器电池寿命延长至3-5年。
  -边缘分析:在网关端部署轻量化AI模型,对原始振动数据进行实时滤波、频谱分析,仅上传异常数据至云端,减少通信流量。例如,捷杰传感的工业捷联APP可实现振动RMS值、峰值因数等参数的现场计算。
  3.多源数据融合
  -多参数关联:将振动数据与温度、应变、位移等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分析,提升故障诊断准确性。例如,某动车组检修系统通过振动-温度联合监测,成功识别出轴箱轴承因过热导致的早期故障。
  -数字孪生应用:构建轨道-车辆系统的数字孪生模型,输入实时振动数据模拟结构应力分布,预测剩余寿命。上海勒振检测的LZ9910传感器已支持此类应用,其微安级电流消耗可满足长期监测需求。
  三、典型实践案例
  1.深圳地铁14号线智能运维系统
  -技术方案:部署2000余个无线振动传感器,覆盖全线列车及轨道结构,采用4G+WiFi双模传输,数据上传频率10Hz。
  -应用效果:系统上线后,轨道几何尺寸超限率下降60%,列车轮对踏面擦伤率降低45%,年维护成本减少1200万元。
  2.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振动监测
  -创新点:在车体、转向架、受电弓等部位安装三向加速度传感器,结合5G通信实现毫秒级数据传输。
  -成果:通过振动频谱分析,成功预警多起转向架横梁裂纹故障,避免重大安全事故。
  3.成都地铁施工振动管控平台
  -功能设计:集成振动传感器、噪声监测仪、倾斜仪等设备,建立施工振动-噪声-沉降联动预警机制。
  -实施效果:在某区间隧道施工期间,平台累计触发预警12次,调整施工参数后,周边建筑沉降量控制在2mm以内。

分享到:

返回列表返回顶部
深圳市杰英特传感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粤ICP备05074201号   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管理登陆

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宝田一路336号七星创意工场七星公社503